你想拥有一段“环保行动之旅”吗?你想把你的环保作品转化为环保产品吗?你有环保创意吗?
今年5月6日,武汉市第三届“都市环保杯”环保创意大赛正式启动,号召广大市民参与。本届大赛由武汉市人大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委员会、长江日报集团及武汉市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举办。
同一天,武汉市以“防治大气污染,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2016年“环保世纪行”同时启动,以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三合一”方式持续监督关注武汉市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
武汉市人大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环保世纪行”活动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六五”世纪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围绕“工业脱硫脱硝、机动车尾气防治、扬尘整治、渣土车管理和餐饮油烟治理改造”,督促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改善武汉市空气质量,守护江城这片蓝天。
事实上,自2013年起,武汉市人大以“环保世纪行”活动为抓手,大胆探索创新监督模式,在人大监督中导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之力,延伸了监督触角,增强了监督实效。这年3月13日,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武汉”为主题的2013武汉“环保世纪行”正式启动。
当天的启动现场,除了人大代表和新闻媒体人士,还有这样一群人十分引人注目——近20名老年人端着相机,对着现场那些亟待改造的锅炉、高耸的烟囱拍照。他们就是武汉市“环保世纪行”采访团首次纳入的新群体——环保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大多是摄影爱好者,他们用手里的相机,曝光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武汉环保大使柯志强说,武汉市人大城环委吸纳环保志愿者参加“环保世纪行”,为环保志愿者开辟了环保监督的“绿色通道”,增强了信息互通,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为共同治理好武汉环境出力。
正是这样,武汉市人大开始探索进行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三合一”式监督,打出了监督的全方位组合拳。
为了增强监督实效,避免走过场,市人大大胆创新“环保世纪行”活动方式,一改过去集体检查的“大兵团作战”模式,将检查力量合理分布,根据各媒体特点视情出击,化整为零,让“明察暗访”贯穿于整个“环保世纪行”活动之中。在对东湖和楚河水质现场采样监测的活动中,媒体记者、环保志愿者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技术人员一起,背着采水器、便携式监测仪和几十个玻璃瓶、塑料壶,走遍了11个点位,历程20公里,装满了48个水样容器。
市人大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纪念日,组织媒体开展活动,扩大社会影响面。新华社湖北分社、央视湖北记者站、《湖北日报》等24家中央在汉和省、市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推出了一批分量重、影响大的新闻稿件。
围绕湖泊保护和污染治理,武汉市人大召开新闻通气会和媒体见面会,新华社、《中国环境报》、《长江日报》等媒体相继刊发了《百姓点题、政府承诺、各界监督——武汉加强湖泊治理保护》《武汉开出最大环保罚单》《武汉发布“湖泊水质地图”是否达标一目了然》等报道,有力地强化了环保宣传与舆论监督。正是这种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三合一”式监督,使“环保世纪行”在武汉“护湖”工作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江夏大桥新区管委会违规填湖30余亩,经多家媒体曝光,坊间反响巨大。而之所以填湖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填湖成本低、执法手段缺乏强制力。从当年起,武汉市明确了涉湖项目规划前必须先征求水务部门意见,否则不能审批的硬措施。措施出台后,武深高速武汉段原计划从野湖直接穿行,市水务局提出反对意见后,方案改为沿湖边经过,桥桩仅占115平方米湖面。项目方还要按桥面投影面积新挖1.3万平方米水域,占补平衡。
“在‘环保世纪行’活动中,与媒体监督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来自群众的力量。”武汉市水务局局长左绍斌说。2014年武汉“环保世纪行”活动以“同呼吸、共治霾——向空气污染宣战”为主题,再度组织市人大代表、环保大使、环保志愿者和新闻媒体开展环境保护监督和宣传活动。柯志强作为知名环保志愿者,已经连续6年参加“环保世纪行”活动。他在“环保世纪行”中的身体力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参与其中。
曾担任过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胡绪鹍坦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有责任成为保护环境的“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