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周宝生(全国人大代表,嘉鱼县官桥八组组长,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武汉东湖学院董事长)
案由: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建设方向、建设方法上具有很多的相同之处和内在联系。精准扶贫与整村推进如何有机结合、如何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值得关注。
当前,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已经积极行动,八仙过海,出台了很多针对性的扶贫脱贫政策措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有些地方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打歼灭战”、“揠苗助长”的倾向;一些扶贫主体受自身局限,对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没有找准就仓促上阵、急躁冒进;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过分看重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没有把眼前脱贫与“拔出贫根”、长远发展相结合。如此,容易导致贫困人口在攻坚期内顺利脱贫、攻坚期后迅速返贫。
建议:扎实做好总体规划,系统性地推进扶贫开发。要构建结对帮扶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精准帮扶要全面覆盖贫困地区每村每户每人。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对连片特困地区、插花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扶持和规划指导,完善以整村推进为基础的精准扶贫开发规划,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通过做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更好地整合各项扶贫政策资源,使现有政策发挥更大的合力,取得更好的实效。
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有针对性地推进扶贫开发。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中最为积极、能管长远的举措。没有产业发展的脱贫是无源之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而产业发展就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造血干细胞”。因此,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积极鼓励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如果能因地制宜,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来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就可以有效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提升农民收入。通过引进有实力的、专业化的龙头企业,为产业扶贫提供市场化、专业化的指导和保障,以消除农民的担忧,确保“脱贫不返贫”。国家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扶贫产业发展,积极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对参与扶贫开发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倾斜,促进其帮带困难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以扶志和扶智为重点,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长效性地推进扶贫开发。扶贫要做好扶志与扶智工作,既要送温暖、送爱心,又要送志气、送信心,更要送智慧、送能力,不断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要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扶贫基础性工作,着力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在支持贫困农村和贫困人口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家园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带动群众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用志气消除思想上的贫困,用精准的方略消除物质上的贫困,用智慧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政策,将职业农民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将全日制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资助政策范围,支持农业院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开展涉农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职业农民队伍。
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全程客观评估精准扶贫成绩单的真实性,发挥验证和监督作用,防止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评估时,应结合贫困地区脱贫农户打分、扶贫单位自评。第三方评估机构、新闻媒体、熟悉农村工作的专家以及统计调查人员等应参与评价。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验证和监督作用,多方对脱贫攻坚任务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要公示,干部的提拔和使用与脱贫攻坚的绩效挂钩,工作不力、考核不称职的干部将被问责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