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19载风雨扶贫路 ——原五峰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官章造福桑梓纪略
2016年第5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胡东梅 魏莹 梁丽 图/季卫民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湖北28个国家级连片贫困县市之一。牛庄乡,平均海拔1540米,是五峰最偏远的乡,被称为“宜昌的西藏”。在这里,有一位被乡亲们亲切称为牛庄“老黄牛”的退休县官——罗官章,他今年79岁,有60年党龄,自1997年退休后扎根深山老林19年,苦苦探寻产业扶贫“拔穷根”的路子,带领和指导1500多个农户种药材、种蔬菜、种烟叶,累计增收5.1亿元,让昔日“吃粮靠供应,用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的贫困山村变成了高山有楼房、路上有私家车、农民荷包里有票子的富裕新农村。

  芳菲四月,草长莺飞。从五峰县城出发,经过5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记者慕名前往牛庄采访罗老。一路上只见一栋栋新房掩映在树林间,通村公路绕山蜿蜒,村民们正在地里忙着种植中药材和蔬菜,宁静的山村萌动着勃勃生机。尽管心里对罗老的艰苦朴素、辛勤劳作有了思想准备,初见罗老仍不免吃惊:常年的风吹日晒让他的脸变成了黝黑色,一条条深深的皱纹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艰辛;经年的辛苦劳作让他的手结出了厚厚的老茧,手掌糙得像松树皮,一条条裂口见证着这位耄耋老人一生的操劳;一身已有10多年历史的藏蓝色中山服洗得泛白,是老人听说我们要来采访特意换上的待客衣服——其实以罗老的经济实力,完全买得起新衣服,但老人的话很朴实:“衣服只要保暖就行,钱要花在刀刃上。”

  坐在罗老家木板房和砖瓦小楼房相间的小院里,记者静静地聆听罗老退休后带领乡亲致富的感人故事,感受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用一生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利用退休“黄金十年”圆一个心愿

    199712月,积雪未消,刚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罗官章,仅用了5天时间就辞去了所有官职头衔,与老伴一起悄悄搬回生养他的牛庄,完成了从县官到农民的身份转换。第二天一早,罗官章就去爬山了。从屋前的招风岩,到屋后的庙湾岭,哪里山高林密就往哪里钻。左邻右舍议论说:“罗老在城里呆久了,回乡来锻炼身体享清福。”虽然心中藏着个“大秘密”,他却是笑而不语。

  半个月后,他来到了儿时朋友、从陕西地质调查队退休回乡的工程师陈孔焕家,跟这个老伙计谈起了心里的“大秘密”:将牛庄的野生天麻培育繁殖成人工天麻,带领乡亲们致富!

  乌天麻是牛庄特有的名贵中药,市场行情好,供不应求。但野生乌天麻产量少,全乡一年最多能采到500公斤左右,这点产量显然不能成为农户脱贫致富的产业。只有攻克了天麻人工有性繁殖技术,才有可能在全乡大面积推广,成为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既然退休了,就别折腾了。”老伙计陈孔焕好心劝他,“何况天麻有性繁殖栽培技术难度大,搞不好,你这把老骨头会赔在大山里。”

  “在任上的那些年,我们解决了百姓的‘粮袋子’,始终没有解决群众的‘钱袋子’。群众吃饱了,荷包是瘪的。”罗官章说,他曾在牛庄乡当了13年“一把手”,带领群众种地膜苞谷、香菌、白肋烟,收入有所增加。但多年来,贫困的大山仍然没有搬掉,他始终对乡亲们有种“亏欠”感。

“不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用,我死了也闭不上眼。”那晚,围着火炉,罗官章和陈孔焕谈到深夜,他不断敬烟奉茶,恳求陈孔焕帮他完成这个心愿。最终,老哥俩达成一致:利用退休后的“黄金十年”,干好一件事:为群众找一条脱贫的出路,一条致富的门路。

                            三年磨一剑    收获致富“金种子”

  1998年春节刚过,老罗和老陈怀揣15000元,远赴陕西、山西学习天麻种植技术。在当时,谁攻克了人工有性繁殖技术,谁就掌握了致富的“金钥匙”。所以,罗官章和陈孔焕取经途中一路坎坷,对方不是索要高昂转让费,就是对关键技术三缄其口。

  “别处能繁殖成功,牛庄也能行。”罗官章和陈孔焕一股“牛脾气”爆发,决定在自家搞天麻有性繁殖试验。

  第一年,失败。四、五月天麻开花季节,罗官章和陈孔焕日夜守着,生怕错过天麻授粉期,但最后还是没结出天麻种子。

  第二年,失败。他们将萌发菌母菌涂抹在树叶上,覆盖到林间的枯枝层及表层土壤中进行培育,在埋入地下第七天后,获得了足够的萌发菌。而天麻生长周期中离不开蜜环菌,因为杂菌侵噬,仍然没有培育成功。

  第三年,成功。他们不断调整木屑、麦麸等5种原料的比例,加强技术环节的温度、湿度控制。20005月,罗官章终于在冰冻期长达4个月的高山上,收获了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粒种子。

  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和陈孔焕进行了100多次试验,锯掉的菌材堆成山,观察记录整整写了3大本。为了这粒种子,罗官章在切割菌材时,因杂木突然扭滑,两个手指被锯掉。从罗官章家到牛庄乡卫生院有约3里路,罗老的血一路流了3里。没有麻醉药,医院设备落后,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滚落下来。由于医疗条件有限,罗老断指的伤处一碰就钻心地痛,不能直接碰触任何东西。

  “锯掉的两个手指头落进一大堆锯末,找了半天没找到。”每谈起这事,罗官章的老伴李传春眼圈红了,“如果住在县城,就不会这把年纪还弄丢了手指头。”

    3个月后,罗官章将这粒天麻种子播在密环菌材上,通过密环菌提供营养生长,生长为42颗栽培种。次年,罗官章将25平方米试验田扩大至46平方米,收获的天麻卖了5万多元。

                          手把手指导  让天麻成为全乡人的“金饭碗”

    干部党员带头干,再发展示范户,最后推广到农户。这是罗官章坚持了几十年的产业扶贫“诀窍”。

无论在任上,还是退休后,每找到一个新门路,他都和乡党委、政府一班人率先试种,做出样板,然后才在群众中推开。底子薄,没资金缺技术,不见到真金白银,农户不敢搞。对于山里人的心思,罗官章最清楚。牛庄百姓穷怕了,只能吃“补药”,吃不得半点“泄药”。

    “荷包鼓了大伙看得见,先住进砖瓦房是硬道理。”退休后,罗官章只要碰到乡、村干部,就鼓励他们在产业上大胆试大胆闯,“干部都怕吃亏,群众怎么有信心搞?”

    2000年夏天,罗官章翻山越岭3个多小时,赶到山脚下的罗家湾,叫来3名村干部,承诺提供天麻种子,帮助他们先示范做出样板,再带领群众种植。

    暑去冬来,罗官章前后4次去罗家湾现场辅导技术。在天麻种植的每个关键环节,他都派技术员定期驻村指导。第二年,金山村就有125户村民种植天麻,户均增收5000多元,还有10多个大户收入超过10万元。

    曾庆丰,2000年从县公路局路政大队退休,退休后由于孩子都在上学,家庭负担重。2001年,听说金山村的村民种天麻挣到了钱,他也动了心,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上门找罗官章学技术。去之前,他不知道罗老教技术收不收费,就一个荷包放香烟,一个荷包装票子,心想总有一样会有用处。没想到,罗老听说他的情况后,二话没说,免费送给他一套技术资料,还送了一包天麻种子,曾庆丰准备的两样“礼物”都没用上。第二年,曾庆丰在家门口的两分田里试种天麻。培养密环菌是种天麻的关键一环,每到这个时候,罗老都要爬上山,手把手地教他和大伙儿怎么防止菌材里发生杂菌。

  2003年,曾庆丰迎来了一个大丰收年,一次就卖了4000公斤天麻,收入5万多块。九里坪村的聂友方听说后找上门想跟曾庆丰学种天麻。聂友方家有菌材、有场子,但拿不出钱来投资,曾庆丰就说:“罗老无偿帮助我,我也给你投两万块。”不到两年时间,聂友方就成为天麻种植大户,收入十几万,还带动村里十几户种植天麻。

    经过推广,牛庄乡天麻种植面积从19年前的220平方米发展到去年的1.68万多平方米,共增收1.8亿元。牛庄的天麻种植户都说“罗老是五峰攻克天麻有性繁殖的‘第一人’,他要是抱着技术赚钱,早就是牛庄的大老板了”。但他不仅没有收过一分钱的技术转让费,而且时常上门免费手把手指导村民种植技术,村民们谈起罗老无不竖起大拇指。

                               赔钱不改初心    谋求产业多元化

    天麻产业受气候等条件限制,不能人人种植。为了让全乡人民都富起来,2000年,罗官章从县农业部门得知湾潭乡正在试种韩国白玉春萝卜,他赶到湾潭考察后发现,白玉春萝卜是反季节蔬菜栽培的理想品种,亩产量5000公斤以上。这让罗老看到了又一条致富新路子,于是,他引进种子,在牛庄村一组116户中推广种植了196亩。

    看着长势喜人的萝卜,村民们都以为会挣到钱。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在9月萝卜丰收的季节,外出必经之路采花乡蓼叶池路段垮塌,大量萝卜无法外运。种植户把萝卜拖到了罗官章家的小院里,要他包销。罗官章一天开5次会,给乡亲们解释做安抚工作,并想尽一切办法将萝卜外运。“老百姓的卖了,安心了,我的不要紧。”最终,罗官章找到蔬菜公司负责收购了114辆卡车的萝卜销往广州、武汉等地,将种植户的损失降到最低,而自家种的8万多斤萝卜全部烂在了家里,一斤都没卖。不仅如此,当他得知种植户李宽全种的9.6亩萝卜没有卖完时,他自掏腰包,东挪西借1.5万元赔偿给农户。

    虽然“栽了跟头赔了钱”,但罗官章坚定地认为:产业,才是脱贫的“造血机”,高山蔬菜非搞不可。第二年,他汲取教训,组织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与大批发市场签订销售合同,终于打开了销路。牛庄乡逐步开始从单一种植萝卜到种植四季豆、辣椒、白菜等多种高山蔬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196亩发展到8000多亩,先后建成了23个冷库,形成了牛庄高山蔬菜产业,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

  19年来,罗官章带领村民先后试种过香菌、白肋烟、中药材、蔬菜、魔芋、百合等品种,还尝试养猪、养羊、养鸡和特种养殖。家在他对面的村民朱坤说,“从罗老回乡起,他就没闲过,不是在种什么,就是在养什么”。

    不愁吃不愁穿,月月还有工资拿,罗官章在折腾什么?他在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奋力撞开“一扇大门”:为拔掉穷根铺垫一条产业路。经过罗官章等一批示范户的不断探索,牛庄乡逐步形成了烟叶、药材、蔬菜三大支柱产业,明后年又将有2个市级贫困村脱贫。

    “他一辈子都在干一件事,那就是带领群众摘穷帽子。”牛庄乡原副乡长李思达如此评价罗官章。

    时光阅,天地鉴,百姓证。年逾古稀的罗官章,帮助山区群众搬走了那座贫困的大山,实现了他“热爱山区,扎根高山,立志带领群众改变牛庄穷困面貌”的誓言。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