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体会
2015年第9期 —— 调查研究 作者:◆ 文/谭徽在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对当前民族工作中模糊思潮的有力回应。让人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讲话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作为人大民族工作者,更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

  一、深刻认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在谋划民族工作大局,制定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时,要正确把握我国民族现状的“六个特点”

  习总书记提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的重大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开了题、引了路、指明了方向。如何认识这一“家底”是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前提。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呢?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多、久、广、边、富、穷。一是“多”,即民族成分多,人口数量多。数据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有12亿多,少数民族人口为1.13亿。二是“久”,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56个民族共同缔造、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共同缔造、发展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团结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改革、建设的伟大成就,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各民族只有发展的先后之分,没有优劣之分。三是“广”,即分布广泛,相对聚居。全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中,居住着全国近70%的少数民族人口。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县级以上地区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共同居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散居少数民族人口约有3000万。四是“边”。即地处边疆,位置重要。全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中的1.9万公里都在民族地区,135个边境县(市、旗、区)中的107个在民族地区。边境20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五是“富”。即地大物博,资源富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各类资源储量在全国具有重要位置,其中草原资源占94%,森林资源占51%,煤炭资源占50%,天然气储量46%,有色金属矿储量占90%,水能装机容量占73%。六是“穷”。即发展滞后,经济贫穷。因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制约,我国75%的贫困人口都集中在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这一基本国情说明,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如果说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辉煌,那么,多姿多彩、欣欣向荣的现实中华则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现代奇迹。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多民族和民族问题,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壮大实现伟大梦想的正能量。因此,在谋划民族工作全局,制定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时,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现状实际出发。

       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在处理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上,要始终做到“八个坚持”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八个坚持”集中回答了事关民族工作全局最核心、最根本的道路问题,深刻解答了关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最集中、最突出的思想困惑,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深刻认识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民族理论政策创新上,要自觉坚持“五个认同”的原则

  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习总书记概括为“五个并存”,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的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是中央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后作出的重要判断。之所以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民族理论政策众说纷纭,说到底就是对形势看得不清。干好民族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到既尊重我国国情和传统,又不囿于历史、固步自封,既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又不照抄教条、照搬外国,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防止简单化、片面化,防止忽左忽右、摇摆不定。要通过政策创新和完善,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四、深刻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要认真做到“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苏联模式、任何形式民族自决的摒弃,是对“大一统”而又“因俗而治”政治传统的超越,是我们党探索创新和深思熟虑的伟大创举,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重要论断站在政治文明史的高度,澄清了模糊认识,也给各族干部群众吃了定心丸,进一步打牢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因此,我们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统一和自治相结合”;二是“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在处理我国民族问题上,最关键的是要落实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保持民族识别和民族自治地方的既有格局稳定,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对规范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相关法规和制度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五、深刻认识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推进民族团结这一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上,要自觉做到“三个不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论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针对社会上一些模糊认识,习总书记提出了“三个不能”:即不能把某个民族自治地方局部出事同这个民族自治地方整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某一少数民族中极少数人闹事同这个民族全体捆绑在一起,不能把发生在少数民族人员身上的事同实践已经证明并长期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捆绑在一起。要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发动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六、深刻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总体思路,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切实做好“四个方面、八个重点”的工作

  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也要看到,同步进入小康不是同一个水平的小康,“既要坚持一定标准,又要防止好高骛远,既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论断揭示了民族地区发展规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真正把“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指示落到实处。

  七、深刻认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要切实依靠“两种力量”

  习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要见物,更要见人。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物质力量运用得好一些,精神力量运用得弱一些。因此,习总书记提出了“要解决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一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现更多问题”的重要论断。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要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并不是靠这一条就够了。应该说,问题的成因主要不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在继续用好发展这把钥匙的同时,必须把思想教育这把钥匙用得更好。“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要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要在全社会、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要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做到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八、深刻认识我国已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活跃期的历史趋势,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中,切实抓住“两个关键”、解决好“三个不适应”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向东部和内地城市流动,内地人口向民族地区及不同民族之间大规模流动。这种现象,从历史上讲,前所未有。从国际范围看,举世无双。从发展趋势看,方兴未艾。这表明,城市民族工作在民族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让城市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必须抓住“两个关键”: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要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同时也要解决好目前进城的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的生活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城市居民对进城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风俗习惯和某些生活及行为方式不适应、城市民族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不适应等问题。使各民族群众能够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

  九、深刻认识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重要论断,在加强党的领导和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中始终把握“两个根本”、“三个特别”的新标准

  民族工作能否做好,最根本的是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要实现团结统一是不可想象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同时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讲话中特别提出了“三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好干部新标准,“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

 (作者系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