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李成军(省人大代表,随州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案由:“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生活必需品。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交织累积,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问题。
我国粮食供应处于紧平衡。一是粮食供应赶不上消耗。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0万吨,比上年增0.9%,但随着城镇化推进、城镇人口增加,粮食的消耗量逐年提升。二是耕地面积正在缩小。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中国耕地面积正以每年1200万亩左右的速度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我国粮食生产存在不容置疑的问题。一是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特别低。近年来,虽说我国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但同样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土地租金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有限,这就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二是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目前,农业劳动力素质明显下降,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非常严重。由于农村种田人口的严重匮乏和减少,即使全国粮食连续丰收,但这种增长势头难以持续,若再过10年恐怕再种田的人会更少。三是农村土地改革实施中存在偏差。不少地方土地流转中的“非粮化”十分突出、有些地方甚至出现“非农化”问题,粮食生产土地被挤占。四是草地被过度开垦。中国每年对粮食产量贡献最大的省份主要是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粮食产量占每年粮食总量的比例逐年提升。东北地区有一些荒草地,本来起到很好的生态调节功能,都被过度开垦。五是粮食的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存在问题。一味依靠化肥、农药、添加剂等技术可以获得农作物产量的迅速增加,但也带来严重的农产品源头、耕地土壤、水源等污染问题。所以如何追求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应该是未来政策的着力点。
我国粮食的对外依存度令人担忧。2012年中国进口粮食超过7000万吨,进口量占中国总产量的12%。国际粮食价格已经“金融化”,并带来了价格压力。
建议:根据国务院确立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要求,全面明确省、市、县、乡人民政府必须承担起保障本地区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
全面实行粮食安全责任目标考核制。把粮食安全和“粮安工程”实施情况纳入市、县、乡政府年度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实行年度绩效评估考核;对粮食安全问题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流转“非粮化”特别是“非农化”事项方面的离任审计制。
科学编制“粮安工程”专项规划。将“粮安工程”规划纳入省、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的“十三五”规划,重点对粮食生产能力、仓储能力、流通能力、加工能力和市场建设等进行规划。
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实施倾斜政策,重点支持粮食主产的粮食生产、粮食仓储和粮食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粮油产业和粮食经济发展、建立管理地方储备粮、粮油市场和质量监管能力建设等。
加大扶持粮食流通、粮油产业力度。重点对粮食仓储物流、粮油精深加工、“放心粮油”市场体系和主食产业化建设给予扶持。
积极引导粮食行业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粮食企业与种粮农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结成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创新经营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食”、“粮”并进,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坚守粮食质量安全底线。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加强监管,进一步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治理,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强化保障措施和监督考核。加强全社会的粮食生产、流通、加工的指导、投入和监管,落实省、市、县、乡政府和农业、粮食、财政、农发行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