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鄂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不断加大《决定》贯彻实施监督力度,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变身青储料 净化空气壮牛羊
6月8日,正是小麦收割的关键时期,华容区振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天伦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到长港附近的几个村去收购小麦秸秆用作牛饲料。
华容区葛店镇振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12年创办以来开始养殖肉牛和种植玉米,几年来通过滚动发展和多种经营,现在已经拥有一个存栏800余头的标准化养牛场和一个4000余亩的经济林、玉米种植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农场。用玉米、小麦秸秆喂牛,用牛粪作为种植基地的有机肥料,振泰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
早在省人大作出《决定》之前,从2014年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已将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确定为人大环境监督重点工作。各乡镇每年的玉米、稻谷、小麦种植会产生大量秸秆。农忙时节,大量的秸秆除部分还田外常常被农民就地焚烧。陈天伦意识到,这些被焚烧的秸秆恰恰是发展畜牧业的宝贝,利用自己懂技术、会经营的优势,开始了规模化饲养肉牛的创业道路。
从最初的几十头到现在的800多头,陈天伦的养牛场在短短几年内,就发展成为占地100余亩、拥有10栋标准化牛舍的大型养牛场。“养殖场的肉牛存栏量已达800多头,每年需秸秆饲料12000吨,目前合作社自产秸秆近7000吨,其余部分则需从长港、杜山和汉南、团凤等地外采。2016年肉牛存栏量将增加到1000头以上,秸秆需求量将会更大!”陈天伦兴奋地说,“养牛场内目前建有高标准氨化池6个,每年能转化近10000吨玉米秸秆,把收来的秸秆粉碎后进行氨化,氨化后的秸秆气味芳香,营养丰富,是肉牛最喜欢的饲草。”
现如今,鄂州市已在全市范围内禁止秸秆露天焚烧,以减少对大气造成的污染。并持续推广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鼓励农民将玉米秸秆粉碎、发酵,制作成高营养的牛饲料,采用这种处理方式的企业在全市有20多家,年消耗秸秆6万多吨。以前没人要的玉米、稻谷的秸秆,如今在这里却成了热销的“抢手货”,也缓解了秸秆焚烧问题。
“生物热解”构建鄂州碧水蓝天
近年来,鄂州市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位于峒山的蓝焰生物质热解联产联供示范工程,该工程选址于长港镇峒山新社区,利用当地丰富的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按照“农业种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产品开发”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通过生物质热解联产联供高新技术应用,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炭、生物质油等生态产品,并利用富余生物质气发电,发电装机规模1MW。该项目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已铺设主管网 1公里,安装农户973户。二期发电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生物炭可直接销售,也可经过深加工后提炼活性炭,作为原材料广泛用于工业、化工领域;可作为吸附剂脱除城市污水、工业污水中的重金属物质,可提高地温、改良土壤、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可用于取暖、烧烤、火锅燃料,消除房间气味和有害物质等;焦油沉淀处理后变成具有杀菌、防腐、除臭作用的木馏油,干馏处理后可得到植物沥青,用于生产铸造粘结剂(合脂)、橡胶软化剂等;木醋液深度分离后可用于制作液体熏制品、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饲料添加剂等。
蓝焰公司总经理肖全生算了一笔账,每吨秸秆可产物质价值分别为炭600元、生物质气390元、焦油150元、醋液100元,四项合计1200多元,除去200元秸秆成本,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和资金等成本,每吨秸秆仍有200元利润。项目每年可再利用5.3万吨秸秆,满足周边6000户农民用气用电,同时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二氧化硫600吨,农民增收1600万元左右。
秸秆制沼气 清洁又环保
杜山镇路口村10组村民,以前做饭一直是以烧柴为主。该村自去年5月以来,已有300余户村民用上了沼气,形成了“秸秆和粪便产气——气做饭——渣成肥”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我村农民以种油菜、玉米为主业。以前,村中的废菜、柴草、秸秆乱堆乱放,禽畜的粪便也没有得到及时处理。使用沼气以后,秸秆、渣滓等直接进沼气池,彻底改变了以往乱堆乱放,臭气熏天的生产生活环境。”村委会主任但树清说。
近几年,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鄂州市建设农村沼气的热情高涨,截至6月底,全市新建和扩建了路口原种场生态养殖农庄等7处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和六十、余湾等社区78个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全市沼气工程总容积达到22万立方米,年产沼气突破1100万立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应用采光面积7万平方米,惠及9万农户,户平年增收2000元以上,全市年增收5700万元以上。
在杜山镇路口村,人们能看到这里“房前屋后景色靓,厕所旁边沼气藏,院内洁净堂屋亮,不见炊烟闻饭香”,该村的沼气建设多次受到省级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在该村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户用沼气建设实行“统一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因地制宜地建设了32个沼气化自然村。自然村沼气池入户率达80%以上,村容整洁,厨房、厕所结构及样式标准一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邻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达到城市小康居住水平。
这只是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个个缩影。据市人大环资委调查,鄂州每年约有80万吨农作物秸秆总产量。2014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8%。按照利用方式划分,直接还田利用率为38.5%,燃料化利用率27.3%(农村生活燃烧16.9%、发电与沼气7.8%、固化炭化燃料2.6%),饲料化利用率11.4%,基料化利用率6.6%。
全市上下不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成功实践,为广大农民找到了农作物秸秆不必露天焚烧的好出路,有效缓解了农作物秸秆全面禁烧工作巨大压力。春季监测到的火点仅有4处,比上年同期126处大幅下降,基本实现“零火点”的预定目标。10月9日,鄂州市召开2015年秋季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推进会,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军参加会议。会议通报了全市秋季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进展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再部署、再督办,不放手、不松劲,持续抓好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既变废为宝、改善环境,又有效切断了露天焚烧的源头,推动了鄂州两型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