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楚人的寻根情结
2015年第8期 —— 八面来风 作者:樊珂珈
夏商时期的楚人,是一个多苦多难的民族。在夏人、商人等强族的打击和压制下,为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断地流离故土,远走他乡,时间长达数千年之久,直到西周初年周成王时期,才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真正拥有了一小块属于自己的方圆不过百里的立足和发展之地。 流浪在外,深感家之温馨,寄寓他乡,更感家园难忘。长时期的流离和迁徙,使得楚人对于家园有一种极其强烈的寻归(寻找和归依)心理,这种心理历久不衰,经过历史的磨洗,渐渐在楚人心中凝结成一种近乎神圣的寻根情结。楚人寻根情结的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念祖,对民族发源地和发祥地念念不忘,弥久愈坚;二是恋乡,对自己的故乡在心理上有一种叶落要归根的情感;三是以家乡父老的认同为最大骄傲。这种情结正是楚人之所以流离数千年却依然能够保持民族独立,并能在东周乱世之际崛起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对楚人寻根情结作了真切生动的描述,“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江汉平原是楚人的发祥地,却不是楚人的发源地。楚人深信自己是日神的远裔、火神的后裔,日神、火神所居的东方是自己民族根源之所在,是以楚人死后,墓向和头向朝东,其意思很显然,那就是要让自己的灵魂归返根之所在地。 楚人对于他们始兴之地总是难以忘怀,他们把先祖始兴之地奉为圣地,一旦出于某种原因迁徙到别处,仍以旧居的地名来称呼新居的地方。鬻熊是为楚国的兴起奠定基业的先祖,住在丹淅二水之间的丹阳。其曾孙熊绎迁居到荆睢二山之间,仍以丹阳来称呼所居之地。熊渠的嫡子熊挚别封于夔,也以丹阳为所居之地名。后来,在今湖北枝江又有一个丹阳,在今安徽当涂还有一个丹阳。郢这个地方,在楚武王时期已经是楚国的一个地位相当于陪都的重要据点了,所以楚文王迁都于郢时不再改称丹阳了。但在这之后,楚人又多次迁都,新迁之都一如既往,仍以郢为名。因此,在楚人的历史上,以郢为名的地方竟达六处之多。有在今湖北宜城境内的郢,有在今湖北钟祥境内的郢,有在今湖北江陵境内的郢,有在今河南淮阳境内的郢,有在今安徽寿县境内的郢,此外,可能还有一个在今安徽阜阳县北的郢。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领导并完成了推翻暴秦的伟业,在这过程中,楚人项羽起了重要作用。陈胜、吴广遇难后,项羽带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积极同秦军展开军事斗争。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带领江东儿郎破釜沉舟,一举击溃秦军主力。秦亡后,项羽大分天下,封18人为王,这其中封刘邦为汉王。项羽自己则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完后,项羽拒绝定都关中,毅然东归。其理由很简单:“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之所以有这样的观念,深究起来,其实是寻根情结在起作用。寻根情结使得他把故乡对其的认知放在第一位。不错,此时身在关中的项羽伟业已铸,威名已成,这一切在外人看来已经足够了,但在项羽看来,所有这一切若得不到故乡人民的认同和称赞,都等于零。 公元前202年,韩信指挥大军将项羽围困在垓下,从当时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悬殊虽然不小,但韩信并没有足够的把握一口吞掉项羽,相反,项羽若指挥得当,士气旺盛的话,还是有胜算的机会。韩信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韩信并没有采取强攻的方式,而是充分运用了心理战术。他深知,楚人尚武能战,但楚人又有着极其强烈的寻根情结,项羽及其手下的将士均为楚人,为抗暴秦已经离家在外征战多年,在项羽军中,普遍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思乡想家的情绪,倘若能让这种情绪散布开来,项羽大军就会不攻自破。最能诱发楚人的寻根情结,当然就是那终身难忘、时时在心底萦绕的乡音了。于是韩信命令手下将士,围在项羽军营的四周,乘着黑夜,唱起楚人的思乡曲。韩信的这一做法,果然起到了惊人的效果。那熟悉的乡音深深触动了多年征战在外无法回家的楚军的寻根情结,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在他们心中汇聚成了一种无法遏制的想回家的冲动,于是他们纷纷放下武器,和着汉军哼唱的楚歌节拍,走出楚军军营。韩信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一夜楚歌就让项羽那支纵横大江南北能征善战的大军一夜间斗志尽失,彻底瓦解。叱咤则风云变色,喑呜则山岳崩颓,力拔一代霸王也只能面对美人和骏马,无奈地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项羽突出垓下重围后,逃到乌江渡口,恰好有乌江亭长驾船在此。乌江亭长请项羽坐他的船回到江东故乡,重整兵马,以江东之地,依故乡之人,定能东山再起,再度称雄。西楚霸王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好意。他说:我与江东子弟兵八千人一起渡江向西反抗暴秦,可现如今,没有一人能跟我返回江东,纵是家乡父老可怜我项羽,但是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将爱马赠与乌江亭长,以谢其好意,转身又冲入汉军阵中,奋力拼杀,负伤十余处后举剑自刎。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赢来后人无数的同情和赞扬。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东,当有寻根情结因素在里面起作用。把悲伤与痛苦、失败和耻辱留给外面,把高兴与欢乐、成功与荣耀带给故乡,是寻根情结的一个重要因子。既然失败了,“我何面目见之?”所以项羽的这次不肯过江东和上次分封天下后毅然东归都是其心底寻根情结“惹的祸”。 其实,与楚霸王项羽一样,同为楚人的刘邦,寻根情结也极其强烈,所不同的是,刘邦在非常时期善于控制自己。刘邦当了皇帝后,终于有一天抵挡不住来自心底的冲动,离开京都长安,回到故乡沛县寻访旧友故知。刘邦这一住就是半个来月。在这期间,刘邦将少时相识的父老兄弟全部召集前来与他一同纵酒高歌。喝到高兴时,刘邦亲自击器,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豪放、雄健、大气之余,竟然有一丝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味道。虽已是贵为九五之尊,但终究难忘故乡。在家乡一群少儿的和唱声中,刘邦情不自禁地拔剑起舞,一股感伤和着慷慨油然而起,刘邦当着家乡父老乡亲的面,潸然泪下。刘邦哽咽地说:离家外出的游子非常思念故乡,常常因故乡渺渺难以归去而暗自伤悲,我虽然在京城长安做皇帝,但我一样也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我也是深深地眷恋着我的故乡,我现在人是不可能回到家乡了,死后我的魂魄一定要回到故乡来,这样我才安然,才会真正快乐。 秦亡汉兴,楚文化开始作为一种母体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作为楚文化重要因子的楚人的寻根情结在很大程度上为汉文化所吸收,并在长时期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和提炼。叶落归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成为凝聚和团结全世界中华同胞的重要心理纽带。 在经济、政治、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力培育和弘扬楚人的这种以热爱家乡为本质的寻根意识,对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崛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