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关于将湖北建成首个千亿茶产业强省的建议
2015年第8期 —— 代表天地 作者:肖勇 卢斌

  建议人:肖勇(省人大代表,宜昌萧氏集团有限公司经理)

                卢斌(省人大代表,宜昌市夷陵区委副书记、区长)

 案由:湖北现有茶园面积超过400万亩,分布在鄂东大别山、鄂南幕阜山、鄂西武陵山、大洪山、秦巴山,宜昌三峡等地,年产量达到20多万吨,有300多万人依靠茶叶生计,超过全省总人口数量的5%,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的依托产业。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到2020年,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茶产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目前我省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品种退化,茶树老化,茶园急需一次更新换代。我省大多数茶园建于上世纪60-80年代,产量低、品种差。据统计:2010年,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仅27%,大大低于福建的95%和浙江的57%,更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46.3%。近20年来,湖北没有新茶树品种诞生,茶园从品种到管理,都迫切需要一次更新换代。

 初加工太粗,精加工无金,茶叶加工需要理念升级。我省茶叶初加工不如四川、浙江、福建,行业管理不严谨,环境卫生差、设备标准低、过程管理不力,导致初加工过程和产品太粗糙,食品安全隐患大。

 茶树价值浪费90%,技术创新不到1%,产业结构需要一次重大变革。在日本,茶园平均亩产值可达5万元;在我省,茶园亩产值不足3000元,99%的企业把钱投在了初加工领域,和同行抢夺同一个利润空间,产业毫无进步,反而扰乱了行业秩序。21世纪是“健康消费”时代,茶叶消费习惯需要一次变革。

 安全隐患突出,市场竞争无序,行业需要一次大行动。目前茶产业农药管理不严,部分地区农药使用普遍;部分厂家达不到生产标准,产品有安全隐患;品牌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竞争不择手段,品牌成了杂牌;部分包装印刷企业无车间、无基地,却有“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出售各类包装,打乱了市场竞争格局,埋下了安全隐患。

 缺乏技术支撑,缺乏龙头核心,产业需要一个技术和龙头的集合体。湖北省果茶所隶属省农科院,技术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很少,很难肩负起全省茶叶科技创新的重任。其他地市级茶叶科研机构,还停留在传统技术层面。我省茶产业缺乏一个技术实力强的科研机构,缺乏一个产业技术集成基地。

 建议:迅速启动新一轮的品种更换。通过5-10年的时间,支持企业选育出1-3个国家级良种,完成全省80%的老茶园改造升级。

 建立土地流转的规模产业。建立土地流转的基地试点,探索新型的“供销合作”体制。实现土地资源产出率最大化,实施“统管统制”,让茶农成为“基地工人”。支持企业成为茶农管理与培训的主体。

 坚决推行清洁化加工技术和行业标准。对全省茶叶初加工厂进行全面考核评估,淘汰30%,升级70%。限制部分不达标工厂重复建设,倡导清洁化初加工;限制精加工园区建设,在清洁化厂房改造、设备引进上给予资金补贴。

 集中支持茶产业深加工,实施资源超常利用。唯有深加工才是实现“千亿茶产业”的保障措施。通过5-10年的时间,使深加工产品成为我国“第七大类”茶产品,占总产值的80%以上,确保产业未来“一百年”繁荣。主要支持茶食品、茶保健品、茶环保用品(空气清新剂、墙纸)、茶日用品(沐浴、护肤)、茶纤维(内衣、毛巾)、茶树籽油、茶花精油、茶渣肥料等产品,开展茶叶功能成分研究与产品开发,使茶资源得到深度利用和循环利用。

 成立茶产业领导小组,强化监督管理。对全省茶叶加工、市场销售进行监督管理,成立由省政府领导组成的茶产业领导小组,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对全省茶叶进行统一规划,并实施。

 优化扶持政策,确保政策高效。制订扶持茶产业发展政策,尤其是茶机补贴、税收政策要符合现代茶叶体系,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产业基础上。

 建湖北茶叶研究所和产业科技集群基地。以企业为主体,组建研究所和科技集群基地,聘请国际知名专家、客座教授,既从事研究、又从事教学,并与高等院校对接及师资力量共享机制。同时,集中支持一家产业链完善、技术实力领先的集群式产业基地(企业),形成我省茶产业综合性示范基地、全国茶叶技术集成基地。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