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筑牢食品安全之基 ——201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活动侧记
2015年第6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文/胡东梅 图/刘允桐
我省2011年至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成绩的背后,是辛勤的付出,是持之以恒的监督与重视。日前,由省人大常委会举办的2015“农产品质量安全荆楚行”活动如约启动,6月2日至5日,由农民日报、新华网、湖北日报等16家中央和省级媒体组成的记者采访团奔赴松滋、五峰等地,走乡镇、进厂房、入农户,从源头上探寻荆楚味的安全秘诀。 实名制+处方制 农药使用时念“紧箍咒” 安全的农产品是管出来的,更是种出来的。近年来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时有发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如何加强农业投入品,特别是限用高毒农药的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关口,考量着相关部门的智慧。 从2013年开始,我省对限用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实名销售制度,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这项制度落实情况如何?松滋市八宝镇垄上行农资超市保兴垸店,窗明几净,除草剂、除菌剂、化肥等分类陈列,井井有条。限用农药被单独放到一个玻璃柜里,农药经营购销台账显示,今年以来有46人购买了高度限用农药,购买数量等信息清晰完整,而且这些购买者购买高度限用药品的数量普遍较少,只有2至3千克。据该店负责人介绍,自从实行高毒农药实名制购买以来,该店高毒农药的销售呈直线下降趋势,5年前每年要出售高毒限用农药几百箱,现在每年只销售2至3箱。 除了实名制外,宜昌市从今年3月开始试行农药经营处方制,教农民正确使用农药。该制度要求,农药经销商在销售农药时,除依法建立进销台账外,还必须向农民开具处方单,填写农药的防治对象、使用方法、安全间隔期、用药时间等。处方单一份由经营户留存,一份交购买者参考打药,经营户须留存2年以上。“过去买农药都是自己凭经验,一些大一点的门店也只是口头上大致给个建议,到底怎么用药自己有时候也记不清楚。” 红花套镇南桥村村民李先雄说,现在去买农药就像看病抓药,有了病历和处方,如果治得不对,还可以讨说法,省心又放心。 同时,农药销售处方制的出台也有助于解决农艺师“资质挂靠”乱象,让农药经营者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以往卖农药,只看功能,至于用法、用量,我都不一定清楚。现在不一样了,每卖一瓶农药,都要像医院大夫一样给农户开处方,多少地用多少药一点也马虎不得!”一家第一批实行农药经营处方制的农资店负责人坦言,开处方对农药经营店的资质要求更高了,它需要有助理农艺师或者农艺师驻店,有懂农药专业人才给农民提供配药服务。 农药处方制有诸多好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阻力。首先来自于部分农药经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开具处方、对症下药的能力有限。对此,宜昌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培训加强指导,并从各县市区征集农药处方示例100条,请省、市植保专家审定后,统一汇编成册,免费发放到全市试点区域农资经营户手中,强化农药经营户看病开处方的能力。其次,有些农民索证、索票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宜昌市将会通过各种下乡活动宣传处方制,让农民知道他们有权要求经营户在出售农药时开具处方。据了解,农药经营处方制度已在宜昌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高新区和五峰县全面试行,其他县市区选择2个以上乡镇试点推行,2016年将在宜昌市全面推广。 打通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最后一公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全的农产品离不开最严格的监管。目前农产品生产和经营仍以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为主,监管的主体面广量大、小而分散,乡镇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是实施“从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的起点,也是目前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中的薄弱点。建立完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行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迫在眉睫。 6月3日一早,记者来到松滋市南海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站,检测员刘凤珍正在对小白菜、辣椒、四季豆等8个样品进行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10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全部合格,这也意味着今年她检测的178个样品合格率达到100%。2014年以前,她是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 2014年3月成立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后,她经过岗前培训考核,拥有了 三重身份,既是检测员,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还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员,工作虽然繁忙了很多,但她认为将监管和技术推广这两个责任融为一体,能够较好的实现产管并举。真正让她感到工作很难开展的还是两个字——缺钱。检测站站长赵业奎告诉记者,检测员刚刚进行农残药品检测的试剂是松滋市农业局免费给的,能免费给多久,谁也说不准;检测的样品是工作人员自己贴钱购买的,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据了解,目前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工作既不属于“以钱养事”的服务项目,完成检测工作并不能获得相关的补贴;同时大部分的乡镇监测站没有工作经费,无力支付购买试剂、样品等的必要开支,致使有的检测站常年无法正常开展检测任务,检测设备闲置。 如何畅通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最后一公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做法或许具有借鉴意义。该县在全县8个乡镇均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有44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岗位,并在自治县无公害农产品条例中明确规定,“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按照当年一般预算收入的1%纳入财政预算”,这也就意味着五峰县8个乡镇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所需的经费从法规上得到了长远保障。同时该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县政府对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绩效考核体系范畴。 “互联网+”打造“放心茶” 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并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大背景下,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保障食品安全呢?6月4日,采访团记者来到五峰自治县——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农业县、产茶县,实地了解互联网技术给当地茶产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顺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一垄垄青翠的茶园扑入眼帘。在汲明茶叶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梅元红介绍说,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汲明茶叶只要用手机一扫,就能知道你喝的茶产自哪块地、是谁采摘时。因为相比蔬菜、水果的规模化种植而言,茶叶种植与采摘更为分散,要通过二维码溯源的难度也更大。记者随机抽取了一盒茶叶,用手机一扫,“地块名称:陆治兰, 采收时间:2015-05-02 ,采收总量:59Kg,采收人:陆治兰”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五峰银豪茶业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从2012年以来建立了茶园综合信息全程监控系统,利用远程监控、射频识别等现代技术,对茶园茶事活动和加工过程全程管控,消费者可以通过公司的网络信息平台全程实时查看茶园从种植、防控、直到成品包装的整个监控画面。公司负责人介绍,依托该系统,公司的网上销售收入已经占据了总销售额的半壁江山,未来还将呈上升趋势。 据悉,从去年10月开始,五峰县在采花茶业、汲明茶业等7家重点茶叶企业中推广普及使用二维码,为五峰茶业建立了“电子身份证”,并创新利用物联网技术,搭建起质量监测追溯信息查询平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从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产品检测到市场营销的全程质量监控。据宜昌市农业局农安办主任胡盛新介绍,目前五峰茶叶可以通过二维码溯源的产量已超过50%,预计到2018年将实现100%覆盖。随着该体系在全县的进一步推广,今后,茶产品将实现从产地到市场、从源头到消费者的全程信息监控。一方面,当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可以迅速锁定源头,界定主体责任,督促生产者增强自律意识,落实质量控制措施;另一方面,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情况,增强整个过程的透明度,推动产品信息的公开。 农产品质量安全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正如省人大农委副主任委员曲颖所言,必须始终坚持源头治理,严把入口关;始终坚持标准化生产,严把过程管理;始终坚持准出管理,严把出口关;始终坚持严管严控,加大惩处力度,形成安全监管新常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