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法治如何走进心灵
2015年第5期 —— 民主实践 作者:◆ 文/詹勇

  “我们每天都在跟各种法律法规打照面,可以洋洋洒洒说出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但对很多群众来说,法律依然离他们有些远。”读基层法官的工作手记,常常看到这样的感慨。拉近法治与人的距离,让法治融入社会生活,确乎是重要的现实课题。而一本通俗理论读物为破解这一课题,作出了坚实努力。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法治热点面对面》一书面世后,被称为“依法治国的说明书”。

  一般说来,法治问题的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解读起来容易陷入艰深枯燥,给人曲高和寡之感。一些地方的普法宣传动辄喇叭齐鸣、展板遍地,但内容僵化、强塞硬灌,使人避而远之,结果“发张卷子、做做样子”,流于形式。有道是真佛只说家常话,把政策精神翻译为群众语言,让专业知识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才能走下云端、接上地气,拉近理论与读者的距离。

  比如,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涵,在很多人看来是个“高大上”的话题,而在该书中,一番解答别开生面。把法治中国比作恢宏大厦,党的领导、制度基础、理论指导是其“三大基石”,五大法治体系是其“五大支柱”,“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是“施工方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则是“效果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这样的解读,不端架子、不绕弯子,好理解、对胃口,再加上丰富的插图、问答小贴士、直观的表格等“佐餐”,读者怎能不喜欢?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很多时候,距离感的产生,在于回避问题而空有概念堆砌,在于唱独角戏而少了对接社会关切。法治,在人们心里,总是连接着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开门立法”怎么做、权力清单如何制定、“信访不信法”现象怎么看、司法腐败如何治理、守法和遵德的关系怎么把握……

  对这些问题,人们有期待,也有疑惑。该书的可贵之处,正在于直面问题、解疑释惑,把顶层设计与人们感受结合起来,把理念与案例结合起来,把宏观与细节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种顶天立地的理论品质。一个个问号被拉直、一团团迷雾被廓清的过程,也在水到渠成地凝聚一个个法治共识:“依法”首先要“依宪”、良法是善治前提、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等等。这也说明,扎根现实沃壤、凸显问题意识,击中人们心里绷得最紧的弦,理论才会有担当、有力量,理论之树才会有生机与活力。

    20多年前,曾有一位老农把一头生了病的牛送到检察院,请他们帮忙“检查”牛得了什么病。这个有点“冷”的笑话,折射出普及法治是何等迫切。今天,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人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更加旺盛,对法治建设的思考也在深入。“文章合为时而著”,讲好法治故事、搭起文化桥梁,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心贴心的思想共振中,让法治信仰照亮每一颗心灵,那么法治中国必定能行稳致远。

                                                                                                                (据《人民日报》)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