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新常态新作为 ——201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2015年第2期 —— 本期焦点 作者:刘月明 熊绍光 丁侃
2月1日下午,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这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第一个工作报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展现湖北新作为,是贯穿报告的一条主线。 准确把握发展新变化 2014年,我省发展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和下行压力是近年来少有的,每前进一小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和“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践行“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政府工作始终,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良好的成绩单,呈现出带有规律性、趋势性的积极变化。 一是在全国经济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我省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延续了“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发展势头。坚持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调整完善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出台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促进信息消费、金融支小支农等政策措施,推出加强农业、扩大有效投资、搞活实体经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7367.04亿元,增长9.7%,增速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进程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加大调结构、转方式力度,经济增长的质效提升、活力增强、后劲更足。坚持向改革创新、调整结构要动力、要活力、要效益。下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先手棋”,新取消省级行政审批事项89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监管清单制度,编制市县级政府行政审批通用目录。市场主体总户数达401万户,新增87.9万户,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研究出台支持传统工业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结构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建筑业总产值均突破万亿元。推出“科技十条”,在全国率先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进行重大改革。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40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3%。武汉迈入“万亿元俱乐部”,襄阳市、宜昌市总量均超过3100亿元,宜都市继大冶市之后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反映经济综合效益状况的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财政总收入增长14.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7.1%。三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下,各级政府的群众观念、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的比重提高到74.3%。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852元和10849元,增长9.6%和11.9%,增速分别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七位。农民收入首超全国平均水平。上调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调整规范全省公务员津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新解决69.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新改善。 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发展新机遇 新常态孕育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对湖北而言,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更为紧迫,面临的压力、困难和挑战更多。同时,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大,“五局汇聚、四期并存”的大势没有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态势没有变,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新常态下更高质量的新发展。 一是众多发展机遇正在走来。中央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更加凸显了湖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了承东启西的区位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二是巨大的发展潜力正在日益显现。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上升阶段,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有利于发挥科教实力雄厚等比较优势,将发展潜能转化为现实增长的动力和后发优势,尤其是依靠创新驱动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前景广阔。三是强劲的发展气场正在持续发力。近几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下行方面,在促进转型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提升,形成了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浓厚发展氛围。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只要顺应大势、遵循规律,准确把握新常态的必然性、决定性、过程性,化压力为动力,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谱写新常态下湖北发展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经济新常态下展现新作为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总体思路上,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重大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牢牢把握“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大力度调结构转方式,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努力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奠定坚实基础。 在工作导向和发展取向上,要重点把握好三点。一是要以“竞进”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常态,二是要以稳增长、调结构的积极作为适应新常态,三是要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引领新常态。 在工作重点上,要突出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从湖北发展阶段和特征看,保持经济增长,关键还得靠投资、消费和工业。要把扩大内需作为稳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充分发挥消费对稳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确保经济平稳运行。在投资方面,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完成投资2.9万亿元以上。在消费方面,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要加快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休闲、住房、绿色、教育文体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在实体经济发展方面,要加强生产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需求,强化经济增长的硬支撑。特别是明确提出省财政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50亿元,帮助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题。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底盘和基石。要依靠改革创新,更好发挥湖北科技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在优势产业升级发展上,继续推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抢抓信息消费升级机遇,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继续推动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调整改造,提升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在新兴产业壮大发展上,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业化战略创新联盟,深度激发创新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努力打造全产业链。结合国家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强力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实施新增长点的培育工程,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引领性强的新兴产业、企业和产品。在服务业提升发展上,要顺应服务业成为我国新的增长点的大势,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促进服务业扩大规模、提档升级。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突出位置,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突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电网、饮水安全及危房改造等基础建设,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向消费导向转变,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以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四是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是湖北战略谋划与布局的集大成,必须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通过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进一步优化湖北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极带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是当前我省面临的最大的最现实的发展机遇,要倍加珍惜重大历史机遇的惠顾,努力把我省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引擎,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发展潜力和生机的新的增长点。五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继续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以改革开放红利开启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努力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抓好国企、金融、价格、财税等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型新体制,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六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适应新常态的新要求,将“绿色”放在首位,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环保优先、生态至上的发展之路,努力让湖北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惠民力度,顺民意、知民情、纾民困、解民忧、暖民心,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尤其是明确提出,将把办实事纳入日常工作,更加注重从老百姓关心的细微之处抓起,努力办更多的实事,让人民群众从身边的细小变化中,切身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和提高,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提升政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本领 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关键。就当前来讲,我们要在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坚持不懈强本领转作风抓落实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三种能力。 一是要提升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应对能力。当前市场经济形态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就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一大批跨界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这些过去都不熟悉,必须尽快跟上去,提升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产业发展的能力,用互联网思维认识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对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引导、服务和管理能力,让互联网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二是要提升在制约和监督加强条件下的工作适应能力。制约越来越多、监督越来越强、透明度越来越高,是现阶段政府工作必须适应的大环境。要自觉适应这个“新常态”,讲政治、守规矩,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省委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要养成在各方面监督加强下的工作习惯和行为自觉,特别是要善于和群众、媒体打交道,把监督转化为凝聚力量、促进工作的有力武器。三是要提升在不确定因素增多情况下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当前,我们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两难”、“多难”问题增多,这对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处在这样一种新的发展背景和条件之下,要注意加强学习,改善心智模式,强化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和精准思维,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以科学的举措有力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要与时俱进,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尽快掌握适应新常态的新本领、新能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