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论湖北经济的韧性与发展潜力
2015年第4期 —— 本期焦点 作者: 李春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精心谋划用好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非常符合湖北当前实际,对于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综合加以分析,当今湖北经济的韧性和发展潜力主要源自以下方面:

  源自于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质效提升。或者说,这种韧性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抗风险性和抗冲击能力。2005年以来我省已连续近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二五”以来GDP增速每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这种长时间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必然使今后一个时期仍具备较快增长的惯性和潜力。在发展质效上,全省上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优经济结构、推进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在复杂经济形势下的抗风险能力,切实扭转了经济发展“怕冷不怕热”的特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我省经济增长明显出现下滑;后金融危机时期,湖北经济增长的年内季度间波动幅度较大。但到去年,我省经济运行增长的季度间波动开始缩小,波动率控制在0.3个百分点左右,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趋势不再是冷得快、热得慢,而是持续健康发展。

  源自于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增强。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市州上下互动、共同努力,“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全面布局、高位推进、纵深发展。武汉市的龙头地位日趋突出,宜昌市和襄阳市齐头并进、奋力追赶,其他市州GDP增长保持10%左右。2014年,武汉市经济总量有望跨越万亿大关,宜昌市、襄阳市有望双双突破3000亿元。无论是从“两圈两带”看,还是从各市州看,增长较快地区与增长较慢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也不断攀升,形成了多点支撑、多极拉动、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源自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我省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符合湖北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一体制机制,总是能够在关键的时候做出适应性的调适和创新,从而激励和推动一轮又一轮更有效率、更有活力的经济发展。目前,我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又迈出了重要步伐,全省22项重大专项改革全面推进,简政放权大力实施,“权力清单”、“监管清单”制度全面推行,上海自贸区经验在东湖高新区等5个区域率先试行,“科技十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明显,湖北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推进,体制机制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截至201411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数量已达397.6万户,居全国第五、中部第一;注册资本(金)总额33851亿元,同比增长25.8%,体制机制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源自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世界经济发展历程表明,从较低收入阶段向更高收入阶段跨越的经济发展,固然有许多促进因素,但根本动力在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湖北经济能够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没有出现像一些资源型省份那样的断崖式下滑的现象,正是得益于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4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预计将调整为12.148.939.0,服务业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值占比在经历前期的螺旋式调整后,正式步入上升通道。从工业结构来看,2014111月,轻工业增加值快于重工业3.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过重的格局正在改变;前三季度,六大高耗能产业增速放缓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速加快3.2个百分点,装备工业增速快于工业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源自于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推进。湖北是在全国较早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少有的几个省份之一。长期以来,经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协同作用,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促进科技成果向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转化。注重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不失时机地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发展,超常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全省先进制造业的主导作用、新兴产业的引导作用、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随着创新湖北建设的深入,创新环境不断完善、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新兴业态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达270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在孵科技型企业超过2000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500亿元,东湖高新区总收入预计将迈上8000亿元台阶,创新驱动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

  源自于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新常态下,湖北主要具有资本、人力、科技、生态等多种类型的比较优势。在资本方面,只要湖北能够保持高于全国的投资率和资本形成率水平,经济增长将不仅快于东部地区,也将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人力方面,湖北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农村转移人口数量仍然具有较大潜力,而且人力成本相对于沿海要低1/3左右。在科技方面,湖北高校云集,科研院所较多,各类专业人才储备丰富,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空间巨大。在生态方面,湖北作为生态大省,拥有较为辽阔的绿水青山,绿色产业、低碳产业、生态产业发展基础良好;要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今后一个时期,尤其是“十三五”时期,要按照“1.5倍系数”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湖北经济的巨大韧性和回旋余地,充分释放和发挥发展潜力。其主要途径是:

  第一,在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中寻求和发挥经济潜力。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政策,提出了“4+3”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所谓“4”,就是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所谓“3”,就是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所有这些,都将为湖北发展带来诸多历史性机遇,是我们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必将促成湖北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增长带。当前,重点要抢抓中央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战略研判,按照中央部署,找准湖北在国家战略大盘中的位置,为谋划湖北2015年和整个“十三五”发展寻求最大空间。要进一步增强政策敏锐性,及时跟进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精准有效地搞好项目对接,第一时间把政策、投资、项目等利好因素争取到湖北来,为湖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民利改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在“四化同步”中寻求和发挥经济潜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新四化”不仅涉及到生产领域,而且涉及到生活领域,市场空间广阔,回旋余地很大。在这一进程中,“四化”中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同步”中又具有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必须充分利用湖北经济的巨大韧性,抓住难得机遇,抢占经济制高点。当前,我们还必须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工业4.0,即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四化同步”相比,工业4.0更加注重产业的融合性,是“四化同步”的更高阶段。工业4.0将使产业的边界更加模糊,突出表现为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融合促进,服务型经济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必须从长远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工业4.0,结合湖北实际,超前研究和制定工业4.0形态下“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打造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增长点。

  第三,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寻求和发挥经济潜力。当前,湖北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必须向改革要红利要增长要动力。过去一年,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很多新亮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得到明显加强。东风公司、三环集团、铁四院、华新水泥等实现境外资产重组和重大项目建设新突破,这些都是“市场之手”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要进一步释放和发挥经济潜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推进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形成以点带面促全局的良好局面。

第四,在鼓励创新创造中寻求和发挥经济潜力。充分利用湖北经济的韧性,大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创新是根本和关键。湖北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创新创造潜力巨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思想,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完善支持政策,营造浓厚氛围,让一切创新思想涌动起来,让一切创业人才行动起来,汇聚成创新创业的洪流。继续把东湖高新区作为湖北创新发展的龙头,精心耕作好这块“试验田”,不断形成更多成熟的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要继续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同时要学习借鉴天津、福建、广东三个新设立的自贸区创造的新鲜经验,确定新的创新突破口,努力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