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当好书香社会的建设者
2015年第3期 —— 八面来风 作者:熊召政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2014年的工作,可用“克难攻坚、蹄疾步稳”八个字来形容,布置2015年的工作,亦可用“除旧布新、爬坡过坎”八个字概括。所谓除旧布新,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将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行政制度,难以为继的发展模式进行清理与改进,换成能够最大限度凝聚中国力量,激发社会活力的新常态;所谓爬坡过坎,就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排除一切干扰,迎接一切挑战。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没有“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豪迈,又怎能获得“风卷红旗过大关”的锦绣前程呢。

  在2015年的国务院工作安排中,李克强总理专门讲了一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在这个题目之下,对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明确的支持与指导,其中说到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听到这句话,我产生很多感想。

  去年,我在筹建一所书院的时候,请画家朋友为我画了四幅画,题目分别是《耕读传家》、《孔孟家风》、《诗书继业》、《书香养我》,从这些题目中,大家可以看出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赞赏和坚持。去年,我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演讲集,书名叫《文人的情怀》。我理解,文人情怀就是家国情怀,家对应孝,国对应忠,对父母不孝,对祖国不忠的人,就不是中国的文人。而中国文人所秉持的传统就是耕读传家。张居正曾写过一幅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种田。这是典型的文人情怀,是对耕读传家最好的诠释。

  以今天的观点来解释,耕就是物质与生产力,读就是文化与影响力。耕读传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书香社会。在我看来,书香社会的标准是:一、读书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重;二、读书人自觉承担教化的责任,是道德、良心、国家价值观的践行者、维护者;三、全社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四、学习与阅读不是功利性的,而是为了培植自己的人文精神与家国情怀。用这几条来衡量当下的社会,可以说,建设书香社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艰难的工作。可以说,建设书香社会,湖北省走在全国的前头。比如,我们前年落成开放的湖北省图书馆,在全国省级图书馆中名列前茅,无论是其馆藏图书量还是开放量,都年年快速递增。而且,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卷帙浩繁的《荆楚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亲自倡导并参与全民阅读活动。文化上先声夺人,这是值得我们大家为其点赞的。但是勿庸讳言,人文教育,家国情怀的培植,不要说在社会层面缺失,就是在大学里头也很不乐观,学生们以学习各种技能为主。我们的大学培养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但在培养悲天悯人、忠孝节义的知识分子方面还做得不够。我们常说,教育要平等,不要让贫苦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这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学的都是技能,那么可以说,他即使获得了教育的机会,也必定输在起跑线上。

  记得我五岁的时候,外祖父对我说,你该读书识字了,于是我进了小学。有一天,他指着他书房里一幅对联对我说,你把这对联念给我听。我识字不多,加之对联又是繁体字,我念不全。他便一字一字念给我听:“穷骨数根,越老越硬;破书百本,不死不丢。”这是六岁时外祖父对我的教诲。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大地上的乡亲们,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这就是耕读传家。光阴荏苒,薪火传承,如今,建设书香社会的这一个历史的责任落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是否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是否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建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以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文人情怀?我个人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承担建设书香社会的责任。解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有专业无理想、有知识无文化、有文凭没教养的问题,既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尤其是对孩子与年轻人的教育,培养他们读书的好习惯,首先是家长与教师的责任。在拜金主义与享乐至上盛行的当下,惟有书香能帮我们荡涤雾霾,清洗铜臭。当下中国,既需要天蓝林茂,水碧山青,也需要礼仪之邦,人心澄静。因此书香社会是我们的老传统,也要变成我们的新常态。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文学艺术院院长)


期刊阅览 | 网上投稿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楚天主人杂志社     鄂ICP备13016411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6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