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详情页面 |
凝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伟力
2015年第3期 —— 本期焦点 作者:楚仁
春回大地,生机盎然。3月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庄严热烈,国徽高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时代赋予中国发展兴盛的历史机遇。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神聚力,开拓创新,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连日来,湖北代表团代表审议中,不负重托,畅所欲言,认为报告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我国国情实际,回应了人民群众期待关切,凝聚了各族人民的智慧。并围绕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有深度、有建设性、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传递湖北声音,反映湖北情况,表达人民意愿,不辜负荆楚儿女的信任与重托。根据湖北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反复推敲,共作出修改与补充30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17处。崔光磊等代表提出的“加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池莉代表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国民素质”等建议等被报告采纳吸收。民意民智汇聚成滔滔洪流,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凝心聚力,共创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报告实在鼓舞人心 对政府工作“答卷”,来自湖北的代表们作何评价?大会开幕当天,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报告内容实在,鼓舞人心,为湖北竞进提质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报告中专门讲到,经过多年的努力,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惠及沿线的亿万群众,并赢得全体代表的热烈掌声。”张维国代表说,作为来自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代表,感到无比光荣,同时感到责任重大、担子很重。张德华代表手中的报告上,画了50多个圈圈,圈圈里还写着数字。“总理的报告每次赢得掌声,我就画上一个圈。”他介绍,“当总理讲到‘有权不可任性’时,现场响起了第19次掌声,这次掌声来得格外热烈!”他说,自己是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对报告中涉农部分尤为关注,“报告强调,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话说得很坚决、很鼓舞人。” “增进人民福祉的提法很温暖。报告提到尽管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让人印象深刻。”王光国代表说。章锋代表颇有感触,“过去一年,我们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还能保持较高的增速,这份答卷不容易!”他认为,报告提出未来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对于一线的企业经营者来说,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吃快餐”,不要急功近利,真正把产品做好,把质量搞上去,“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买到高质量的产品。”杨泽柱代表认为,报告重点提到围绕服务实体经济推进金融改革,“要更好地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多地关心、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使金融一池活水更好地流向实体经济,这正是我们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宗旨和重点。” 新常态下新的作为 报告中说,过去一年,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代表团团长李鸿忠说,过去一年,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绩来之不易,令人倍感振奋。报告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深刻解答经济运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全面部署今年政府各项工作,是一个实事求是、令人鼓舞的好报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大局、顺应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去年全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我省经济增长“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可喜态势表明,中央对经济新常态的判断是科学的,采取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报告强调要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这既是对去年经济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总结,也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刻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性、决定性和过程性,认清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紧密结合湖北实际,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以稳增长、调结构的积极作为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省长王国生代表说,听了报告,明显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的关注度在提高,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在提高,这既给我们增强了动力,也使我们提振了信心。报告通篇贯彻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要求。“四个全面”是一次理论创新和升华,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路径,还有战略保障,四位一体,是我们做好新常态下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结合湖北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盼,建成有更高标准和更深内涵的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二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敢担当、善作为上下功夫,不仅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勇气,更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三是全面依法治国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找突破,以问题为导向推动法治建设。四是全面从严治党要在从严上下气力,从落实主体责任、扎紧制度笼子、严格执纪问责抓起,形成从严治党的浓厚氛围。 “调速不失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是最高的,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量增质更优,为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点赞!”王晓东代表说,“新常态并不等于低增长,更不能让经济成为‘自由下滑体’。”他说,湖北的最大实际仍然是发展不够,要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新状态、更加能动地适应新常态,既要遵循客观规律、保持平常心,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进取心,努力争取更高质量、更好效益的速度。在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情况下,如何做到既保持中高速,又迈向中高端呢?关键在打造“两大引擎”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造升级传统引擎,重点是扩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培育打造新引擎,重点是推动科技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时不我待 报告中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 李春明代表说,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的工作部署,我完全赞同,建议将长江宜昌至安庆段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近年来,随着长江下游深水航道的建设和上游三峡库区的建成,“深下游”、“延上游”的目标得到较好实现。相比之下,中游航道标准明显偏低,长江“中梗阻”瓶颈制约日趋明显,严重影响长江航运能力和航运效率,成为制约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航道整治实现“畅中游”目标已刻不容缓。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湖北在谋篇布局中应有全球视野,抢抓国家新一轮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他指出,国际知名未来学家曾预测未来的超级城市包含大上海和大武汉,就是因为这两座城市有水。长江黄金水道,运量大、消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轻,运输成本为铁路的1/6、公路的1/28、航空的1/78。长江已超过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欧洲的莱茵河,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建议依托这条黄金水道,交通先行,建设长江综合、立体大通道。“当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如果污染问题也很严重,所以还要绿色发展。” “湖北是长江流经最长、岸线资源最丰富、经济关联度较高的省份,我们一直把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最直接、最现实、最重大的战略机遇。”李乐成代表说,我省已经初步拟定湖北长江经济带实施意见,勾勒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路线图。将充分发挥区位、科教和黄金水道优势,坚持交通先行、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开放合作,建设好“三大三带”,即“综合立体大交通、对外开放大通关、跨区域合作大平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带、新型城镇的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的示范带”。具体实施好五个工程:枢纽建设工程,打造中国立体大交通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带;大开放工程,营造湖北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设长江中游生态文明的示范带;沿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工程,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重点抓好武汉城市圈、沿江地区港产城融合建设等。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刘雅鸣代表表示,写好临江“水文章”,要防洪减灾确保防洪安全,要合理开发利用保障供水安全,要切实保障航运安全,还要保障生态安全。她说,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按照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要求,还应重视一些问题。长江委正在编制水利保障经济带建设的规划和工作安排,重点包含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要加强干支流、重点湖泊一些薄弱的堤防建设,加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成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水生态环境,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推进水生态的保护与修复,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还要健全水利法规,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推进长江法立法工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释放万千草根创新活力 报告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作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创新,劲往哪里使?是新能源、新材料、光电等新兴产业,也是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更是万千“草根”能量的集体释放,引起了代表的热议。 “把小事情做成世界顶尖,不容易!”5日下午,一向低调的吴少勋代表突然被“老书记”俞正声点名称赞,心中一阵激动。他说,劲牌公司的固态酿酒工艺中国第一,中药现代化提取提纯技术也在第一方阵,公司自主创办的劲牌研究院今年将投入使用,“近几年,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过亿元,今后,这个数字只增不减。”创新给劲酒带来的回报丰硕,去年公司营业额75.75亿元,在酒业市场整体下滑的情况下逆势上扬,实现13.1%的增长率。“社会发展需要多种元素共同作用,创新驱动更需要植根于社会各个领域。”马新强代表从事着“高大上”的光电子产业,可他仍然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创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同样也是创新。“报告中首次提到了创客,草根创新创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他说,蕴藏的无穷的创造力如何释放?建议鼓励支持利用闲置厂房等多种场所、孵化基地等多种平台、风险投资等多种融资渠道开展创业创新,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型企业“顶天立地”的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能不能有一块专门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刘英姿代表提出,万千“草根”是创新创业的主体,要切实给予优惠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加以引导,“武汉有青桐计划,希望国家层面也有相应政策。” 融资难,一直是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路上的瓶颈。柯俊代表说,银行也是企业,“嫌贫爱富”正常,为了鼓励“草根”创新创业,建议中央金融机构“宽容失败”,对创新型小微企业银行贷款出现问题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一定的容忍度。 “‘草根’也要有企业家精神,不浮躁、坚持不懈专注一件事情。”章锋代表说,除了政策环境,人文环境也非常重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的主体。“17年前,我们就在上海投资建设研发中心,2013年又扩大了规模。”正是创新驱动,公司才从偏安一隅的小胶厂成长为上市公司、粘胶剂的领军企业。彭明权代表介绍,湖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以黄鹤楼科技园为平台,广纳3200多名各界顶级专家,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研发基地。 我省科教实力雄厚,在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童国华代表认为,政府应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探索稳定性经费与竞争性经费相结合的配置机制,加大对科研机构建设运行费和基本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守住红线紧握农田水利“农脉” 报告指出,坚持“三农”重中之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十一连增”后,湖北“三农”如何更加“强富美”? “粮食安全,耕地面积的红线踩不得!中国还是农业大国,总理在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叶昌保代表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开口子。作为产粮大省,去年湖北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这体现了湖北担当。”他说,粮食增产是在重视耕地保护基础上,依靠夯实农田基础设施、新技术新模式得来的,来之不易。实现“十一连增”,“粮袋子”照样要握紧不放松。 水利是农业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周建元代表对此感触颇深。她说,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在湖北,也有鄂北水资源配置这样的大工程,解决鄂北缺水问题。但总体上,我省农田水利建设仍相对滞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抵达农田的最后一公里还没彻底打通。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农田水利设施、水源水质的行为依法处罚打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并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投入建设、养护。 目前,许多农村面临“明天谁来种地”的拷问。农民收入不增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低,甚至导致撂荒。周宝生代表说,“分散种植,成本高、市场风险大、赚钱难,导致一些农民不愿种田。只有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把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加工成高附加值商品,农业才能挣钱,农民才会回归。”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代表们认为,产业化就是要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改变过去粗放式、低水平的种植方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机械化水平,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机制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加大力度扶持和鼓励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并研究应用互联网的力量,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2014年中央公共财政农林水支出预算14404亿元。而目前中央政府部门直接分配与管理支农投资、安排涉农专项投资的部门,有17个部门之多,管理上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张晓山代表说。报告提出“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和管理。无论财政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资金的使用效率始终是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这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变革,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只有深化改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