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诗中所吟咏的是晋朝伐吴之事,而当时的荆州,则是主要战场之一。
晋朝的荆州处于与孙吴相抗衡的中心位置,其都督驻襄阳,是与吴国相邻的军事重镇。晋武帝建国后,挑选积极主张灭吴的重臣羊祜为荆州都督,都督区连绵万里,整个部队有8万余人,是西晋最大的军区。他出镇后,积极整治军备,积谷储粮,同时,又推荐王濬出任益州刺史,建议王濬在益州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加强晋国水军的力量,以便有朝一日,在强大的水军配合下展开灭吴战争。羊祜因病回京休养后,又推荐同样积极主张伐吴的杜预接替自己。杜预到任后,向晋武帝上书,请求早日开始伐吴。杜预的表送到朝廷时,武帝正和中书令张华下棋。张华也劝武帝说:“现在晋国国富兵强,政令统一;吴主荒淫暴虐,上下离心,这时候伐吴,可不劳而定。”终于促使武帝下定了伐吴的决心。
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晋分六路伐吴,其中四路是以突破吴国的荆州军事防线为目标,即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向武昌(今鄂州市)方向进军;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方向进军;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荆州市)方向进军;龙骧将军王濬率领巴蜀之兵,顺江东下,攻占孙吴沿江城池;而伐吴总指挥部最初则设在襄阳,可见伐吴战争的军事中心是在长江中上游。实际上,吴国军队的有效抵抗也主要是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在晋军先后夺取西陵、乐乡、江陵、武昌等地之后,晋军就势如破竹,很快兵临建业城下,逼迫孙皓投降了。至今,湖北地区还留下了许多当年伐吴英雄的遗迹。
在襄阳城西南,有一座岘山屹立在汉水边,是历代的游览胜地。唐代襄阳籍诗人孟浩然曾有《与诸子登岘山》诗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诗中所说的羊公碑,就是襄阳人为纪念羊祜所立的碑。羊祜在襄阳当都督时,也常来岘山游览。一次,他登上岘山,感慨地对同僚说:“从有宇宙以来,就有此山。历来像我们一样来这里观赏风景的,该有多少人呀!可是都湮灭无闻,想起来真是使人伤心!”他的幕僚回答道:“像您这样道德高尚,名播四海的人,将来一定会同此山一样,万古流芳!”也许,羊祜当年积极主张伐吴,也有建功立业,留芳后世的想法。在灭吴之后的庆功会上,晋武帝流着眼泪说:“今天的胜利离不开羊太傅(羊祜追赠太傅)的功劳呀!”羊祜死后,襄阳百姓怀念他的功德,在岘山上立庙竖碑纪念,老百姓每当望到岘山的石碑,莫不流泪,后人将此碑称作“堕泪碑”。
杜预在灭吴之后回到襄阳时,也作了两块石碑,一块立在岘山上,一块沉在岘山下的汉水中。他说:“哪怕有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后来的人也都会知道我的所作所为了!”果然,襄阳人在岘山上修建了羊杜祠,纪念羊祜、杜预的功绩,历代屡次重修,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被拆除,至今遗迹尚存。
羊祜、杜预算得上是“好名之士”,生前就追求能留名后世。不过,他们追求的不是虚名,而是通过建功立业来留芳百代。他们不仅留名青史,也活在襄阳这块土地上,活在百姓的心中。
王濬舰队在攻占乐乡(今公安)、巴丘(今湖南岳阳)后,顺江东下,与平南将军胡奋率领的部队汇合攻夺夏口(今武汉市),夏口是东吴重兵屯驻之地。今汉阳龟山古称鲁山,因东吴名将鲁肃而得名,至今鲁肃墓还在山上。鲁肃(公元171年—217年),字子敬,孙权手下大将,以主张联刘(备)抗曹(操)而闻名。赤壁之战后长期驻守荆州。公元217年病死。其子鲁淑为夏口督时,将其葬于龟山。墓旁修有鲁肃祠,至明清时犹存。现祠已毁,墓前有鲁肃塑像,并立有大石碑,上书“吴汉昌太守鲁肃之墓”。在龟山下临江之处,有一座巍峨矗立的城楼铁门关,也是著名的三国胜迹之一。东汉末年,荆州江夏太守黄祖在龟山北依汉水筑城,形似却月,为孙权攻破,孙吴在此重修石阳城,铁门关即建于此时。铁门关依山面水,易守难攻,故名铁门,为三国时期重要的军事据点。后历经战乱和年久失修,多次被毁。1990年,凭据明清式样重新修建了铁门关。城楼共两层,高26.5米,比天安门城楼还高出一倍。一层大厅展出在三国故事人物雕塑,如“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空城计”、“三气周瑜”等,登上二楼,则可以远眺江城美景,抒发思古幽情。与龟山隔江相望的黄鹤楼也始建于孙吴时,最初也是作为军事堡垒。由于夏口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西晋伐吴时,专门派遣平南将军胡奋率领一支部队进攻夏口,在王濬东征水军接应下,吴军举手投降。
继夏口之后,晋军又攻占了武昌(今鄂州市),王濬舰队东下经过黄石西塞山,也是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一诗所吟咏之地。西塞山屹立长江南岸,山势险要,横江而立,状如关塞,地处吴头楚尾,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初期,此地为荆州刘表与孙吴的边塞,经常发生激战。孙策、周瑜皆在这里与刘表部将黄祖发生过激战。赤壁之战前,周瑜还在这里屯兵训练,现已成为旅游胜地。
从山南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在山腰有一仿古门楼巍然矗立,牌楼上有“西塞山”三个大字遒劲有力。到达山顶,有一块较大的平地,上面建有一亭,号北望亭,相传即孙策、孙权、周瑜当年的阅兵台旧址,也是观江景的最佳位置。由此顺梯形山道北下,可到临江凹处的龙窟寺。由龙窟寺门前沿江西行,在悬崖尽头处,有一高约3米的山头,洞门右壁上刻有“桃花古洞”四字,相传是唐人张志和隐居垂钓时避雨休息之地。在桃花洞左侧临江崖壁上,刻有“西塞山”三个五米见方的大字,在江上远远就可望见。在西塞山脚下,有一块矶头石。石矶上有杯口粗铁柱,相传是孙皓时吴军铁锁横江留下的铁桩。当时吴军为阻拦晋军舰船东下,在长江要塞之处,用铁锁横断江面。王濬令人预先作大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上麻油,放在船舰前面,遇到铁锁点燃火炬,铁锁不久就被熔化烧断。在枯水季节,游人可乘小船登上石矶,凭吊遗物,遥想千年之前金戈铁马的场面。
自西塞山驶过的王濬舰队已难觅踪影了,只有昔日的故垒遗迹在向人们诉说着千年往事。